2009年6月12日 星期五

第三章作業

3-5.2.2重點:由於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轉移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中並不十分有效。

3-5.2.3
重點:生態效益是可用的化學能轉換成生物質從一個營養接層到另一個階層的百分比。
典型的範圍是10%


3-5.2.4
重點:假設10 %的生態效率,在每個營養轉讓都會只剩下上一階層的10%。



問題:生態效益(效率)在每個營養層的轉讓典型的是?? 10%

2009年4月26日 星期日

翻譯作業3-5.5~3-5.7

Energy transfer through food chains and food webs in not very efficient because, with each transfer, some usable chemical energy is degraded and lost to the environment as low-quality heat, as a result of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In other words, as energy flows through ecosystems in food chains and webs, there is a decrease in the amount of chemical energy available to organisms at each succeeding feeding level.


能量轉移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中並不十分有效,因為,每個轉移,一些可用的化學能的退化和喪失的環境,低質量的熱量,由於熱力學第二定律。換句話說,能源流經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和網絡,有涉及的款額減少化學能源提供給生物體在每個成功的餵養水平。


The percentage of usable chemical energy transferred as biomass from one trophic level to the next is called ecological efficiency. It ranges from 2% to 40% (that is, a loss of 60-98%) depending on what types of species and ecosystems are involved, but 10% is typical.

可用的百分比化學能量轉移的生物質從一個營養級的下一個被稱為生態效益。它的範圍從2 %至40 % (即虧損60-98 % ) ,取決於什麼類型的物種和生態系統的參與,但10 %是典型的。


Assuming 10% ecological efficiency (90% loss of usable energy) at each trophic transfer, if green plants in area manage to capture 10,000 units of energy from the sun, then only about 1,000 units of chemical energy will be available to support
herbivores, and only about 100 units will be available to support herbivores, and only about 100 units will be available to support carnivores.

假設10 %的生態效率( 90 %損失的可用能源)在每個營養轉讓,如果綠色植物在地區管理捕捉10000單位的能源來自太陽,那麼只有約1000個單位的化學能量將可支持草食動物,和只有約100輛將用於支持草食動物,只有大約100個單位將提供給支持食肉動物。

第二章作業

2-1 什麼是科學?

定義:科學是尋找自然的順序
努力去發現自然是如何運作和使用知識去推測將發生什麼事
過程:
觀察->問題->假說->檢驗假設->結果->有誤->新的假說->實驗->證實->結論->接受此假說->同齊的檢視
重製性:他人能按照實驗步驟做出實驗
產物
理論
定律:
可靠的科學
不可靠的科學
尖端科學:新的,還未經過許多驗證
限制:科學只能解釋自然現象

2-2什麼是物質

定義:任何具有質量且佔有空間的都稱為物質
組成:
原子:物質的最小單位:質子、中子、電子。
離子:一個原子或一群原子與一個或多個正或負的靜電荷
分子:結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原子,藉由化學鍵把相同或不相同的元素結在一起
有機化合物:碳氫化合物、含氯的碳氫化合物、碳水化合物
無機化合物
品質:
高品質:密度或濃度高,固體
低品質:較不集中,液體、氣體

2-3物質如何轉換

物理變化: 物質組成的原子、分子不變、排列也不變
化學變化: 物質的組成改變原子數目不變、種類不變、排列改變
核變化:
衰變:產生α、β粒子、γ射線
核分裂:用中子撞擊鈾-235原子核發生核分裂
核融合:將較輕的原子合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

2-4什麼是能量?它如何改變形式?

1.能量:動能:熱能和電磁輻射能
潛能:位能、化學能、核能
品質:高品質:能量集中可做功。
低品質:溫度低,不能做功,會將之釋放掉。
2.熱力學定律
1.熱力學第一定律:當能量轉換在物理和化學變化,從一個形成另一個時,沒有能量被創造或毀滅。
2.熱力學第二定律:當能量從一端轉縣另一端時,進來的能量品質較出來的品質好。

2-5我們如何更永續的利用物質能量

1.節約能源如隨手關電源避免不要的浪費
2.避免污染如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減少空氣污染
3.清除污染如設立法規使工廠能把污染物經處理後再排放
4.回收分類如把垃圾減量再利用
5.重複使用如減少消耗自然資源






對地理課的建議或感想

我覺得大家都把部落格鎖起來,就沒辦法看上面那段在講什麼,也沒辦法把所有的段落連接起來了。希望每個人都能爸自己翻譯的東西放到部落格上,不只是作業而已,這樣也比較方便大家閱讀。上課時有些時候會聽不太懂同學們所翻譯的東西,希望能夠先整理把關鍵字找出來。

2009年3月29日 星期日

第一章作業

1-1 What is 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society?

環境是我們身邊的一切,它包含所有有生命及無生命。環境社會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及無生物之間的關係,人類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所使用的能量直接或間接來自於太陽,這種自然資源及自然資本均是由地球所提供的。永續性的居住意味著我們生活中的自然收入沒有好盡供應的自然資本,而自然收入和自然資本的平衡將可預言著我們的未來。永續是一種可以維持地球上不同的自然系統和人類文化系統所保持的能力。所以環境永續的社會是一種不受任何不好的汙染所影響的社會。


1-2 How can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societies grow economically?

由於變化的百分比通常測量在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GDP)上。聯合國依照被開發分類世界的國家或顯現出經濟上根據主要他們的程度工業化和他們的人平均國明生產總值(per capita GDP)。分成已開發、開發中和未開發國家。而貧困國家會耗盡表土, 和消耗自然資源他們需要為未來生存。這競爭會使資源越來越缺乏而導致民用暴力, 可能進一步使國家更貧困。所以有些學者要求提供更多資源給落後國家來支持他們的經濟發展,已達到永續利用生態環境。


1-3 How are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s affecting the earth?

生態的足跡是生態學上生產的土地、水提供一些特定地區的人們所需要的量,循環的浪費和使用資源導致汙染產生……等,而這些會造成許多環境問題產生,例如:空氣汙染、石油缺乏、地層下陷、全球暖化……等,這些是人類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而超出更新資源的自然替換率,可利用的供應依照被顯示開始收縮,這過程叫環境退化。因為我們的生態學足跡增長,使我們耗盡和貶低更多地球的自然資本。


1-4 What is pollution, and what can we do about it?

汙染是任一個東西的化學變化或物理變化在對人或對其它生物是有害的環境。污染有分兩種,一為點來源,二為非點來源,而污染對所有生物都是種傷害該如何防範,因為防範比控制更為簡單,要是污染了要如何把其減少至最低,使其傷害最小,例如:我們可以多做做回收、節約能源、節約用水、多搭大眾運輸系統、少排放毒物……等,但是沒有了垃圾焚化爐,垃圾要埋在哪裡,亂埋是否會造成土壤汙染……等。所以有些方法不一定可以使汙染消失,但是可以使汙染的速度減緩,讓環境可以維持一定的水準。如何把其減少至最低,使其傷害最小,這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1-5 Why do we ha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環境污染問題主要是因為人口急速增加、人們浪費許多資源、過度使用無法永續的資源,導致溫室效應、海水上升、珊瑚礁消失、各式各樣的生物瀕臨絕種、環境難民增加、森林緊縮、沙漠擴張、貧富差距大……等。而且人類在生產物品時,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對環境造成的傷害,所以才會產生這麼多環境問題。


1-6 What are four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sustainability?

1.依賴太陽能-太陽能可以支持光合作用由植物使用為我們和其它動物提供食物。

2.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包含的基因多樣性,他們存在的生態系驚人的品種,並且他們提供的自然服務產生了不計其數的方式使生活適應改變環境狀況。

3.人口控制-競爭為有限的資源在不同的生活形式之中安置的一個極限。

4.營養素的循環-自然過程回收植物和動物需要停留活和再生產的化學製品,就是用此四種方法來達到我們的永續生活。

2009年3月28日 星期六

翻譯作業2-4-3-3

Because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states that energy cannot be created or destroyed, only converted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 you may be tempted to think there will always be enough energy. Yet if you fill a car's tank with gasoline and drive around or use a flashlight battery until it is dead, something has been lost. But what is it? The answer is energy quality, the amount of energy available that can perform useful work.

由於熱力學第一定律指出,能源無法產生或消失,只有從一種形式轉換到另一種形式,你可能會覺得總是會有足夠的能量。然而,如果您填滿汽車油箱的油和駕駛或使用手電筒電池,直到它已經用完,有些已遺失。但它是什麼?答案是能源質量,能源使用量,可以進行有益的工作。


Countless experiments have shown that whenever energy changes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 we always end up with less usable energy than we started with. These results have been summarized in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When energy changes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 we always end up with lower quality or less usable energy than we started with. This lower quality energy usually takes the form of heat given off at a low temperature to the environment. There it is dispersed by the random motion of air or water molecules and becomes even less useful as a resource.

無數的實驗顯示,每當能源形式的變化從一個到另一個,我們總是以使用較少的能量比我們開始的。這些成果是總結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當能源形式的變化從一個到另一個,我們總是與低質量或更少使用能源比我們開始的。這種低質量的能源通常採取的形式發出的熱量,在低溫環境。因此它是分散的,由隨機運動的空氣或水分子,並成為更有益的資源。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翻譯作業 2-1-1-3

There is nothing mysterious about this process. You use it all the time in making decisions. Here is an example of applying the scientific process to an everyday situation:
關於這個過程沒什麼可疑的。您一直使用它來做出決定。這裡有個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科學過程的例子:

Observation: You switch on your flashlight and nothing happens.
Question: Why didn't the light come on?
Hypothesis: Maybe the batteries are dead.
Test the hypothesis: Put in new batteries and switch on the flashlight.
Result: Flashlight still does not work.
New hypothesis: Maybe the bulb is burned out.
Experiment: Replace bulb with a new bulb, and switch on flashlight.
Result: flashlight works.
Conclusion: second hypothesis is verified.
觀察: 您打開您的手電筒,什麼事都沒發生。
問題: 光為什麼沒有进展?
假說: 可能電池是壞的。
檢驗假設: 投入在新的電池再打開手電筒開關。
結果: 手電仍然不運轉。
新的假說: 可能電燈泡燒掉了。
實驗: 用一個新的電燈泡替換掉舊的電燈泡,並打開手電筒。
結果: 手電筒運轉。
結論: 第二個假說被證實。


Here is a more formal outline of steps scientists often take in trying to understand nature, although not always in the order listed:
這是一個比較正式的大綱步驟科學家往往需要在試圖了解性質,但並不總是在列出的順序:



Identify a problem.Bormann and Likens identified the loss of water and soil nutrients from cutover forests as a problem worth studying.
辨識一個問題。Bormann和Likens辨認樹木砍光了的原野森林中水和土壤營養素損失作為一個問題值得學習。

2009年3月3日 星期二

翻譯作業(1-5-3-3)

While the United States has far fewer people than India, the average American consumes about 30 times as much as the average citizen of India and 100 times as much as average person in the world's poorest countries.
雖然美國人口遠遠少於印度,美國人平均的消耗是印度一般平民消耗約30倍,是世界上最窮國家人民平均的100倍。

As the result, the average environmental impact or ecological footprint per pers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average impact per pers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由於美國人平均環境或生態足跡影響大於發展中國家每個人平均的影響

2009年2月25日 星期三

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

翻譯作業(1-2-1-1-3)

Changes in a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per person are measured by per capita GDP : the GDP divided by the total population at midyear.
改變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來衡量每個人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除以年中總人口數